日照计划2016年拆迁35个村居 底气何来?
发布时间:2019-06-25
自2007年启动城中村改造以来,2.8万名村民搬进“洋楼”。2016年,35个村居涉及1.4万户列入拆迁计划。 城中村,又被称为城市“夹缝地”,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与发展“补短板”的重要工作。 据 了解,日照自2007年便启动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为加快这一脚步,日照市在去年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意见》,掀起了新一轮城中村改造 热潮。拆迁改造这项“天下第一难”的工程,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 截 至目前,主城区120个城中村中,有38个村基本完成了改造任务,有8941户、2.8万名城中村民搬进了新居。在2016年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日照 市提出市区城中村改造按照“三年攻关、五年收官”的目标,并确定2016年日照全市计划拆迁76个村居、2.6万户,其中主城区计划拆迁35个村居、 1.4万户。 1月21日,日照市在东港区前大洼村、山海天东王家村、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百发居委举行市区城中村拆迁改造第二次现场推进会, 重点督促拆迁完成的村居,加快安置楼建设,做到快开工、快建设、早回迁,早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这也拉开了2016年市区城中村改造的大幕。 东 面一路之隔是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西面紧邻大学城科技园,南面是新市区中心商务区,北面卧龙山,夹在其间的东港区秦楼街道后大洼村,仿佛成了一块被遗忘的角 落,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村里的街道一块也没有硬化,排水沟都是明渠,“晴天一身土村、雨天一脚泥”成了这里的写照,村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很迫 切。去年年11月1日,前大洼村举行了拆迁动员大会。“11月3日,是村民签订拆迁协议的日子,想不到的是很多村民凌晨两点就来到了村委大院排队,争抢签 订协议。仅用一天,签约率就达到97%,剩下的5户村民,在第二天上午全部签了。”前大洼村支部书记高兵高兴的向记者介绍到。 家住东港区前 大洼村的张大娘最近乐呵呵的,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的她,很快就能搬进洋楼了。“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的,碰到雨雪天,看见来车得躲着走,不然保准一身泥水。 亲戚朋友来串门时说,试着汽车跳舞,就知道来到你们村了。”就在去年11月份,她也与村里签订了拆迁安置的补偿协议。出行顺当点,逛街方便点,这是很多村 民心里最想的。“村民为什么踊跃签约?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保障了村民的利益。一是坚持了‘拆一还二’和原则上180平米的补偿政策;二是安置楼由政府城投 公司和开发企业共同的建设,不用担心安置回迁的问题;三是安置楼建设的标准不低于周边商品房开发建设的标准。”日照市城改办主任厉建伟介绍到。 据了解,建成后的前大洼村安置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8栋高层住宅,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集购物、娱乐、居住于一体,与大学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相呼应的的大型综合居住社区。 前大洼村并不是个例,去年8月,后大洼村在与日照兴和置业签订村企合作协议后,同样仅用两天,便与村民达成了99.6%的签订率。 2015年,日照市启动了新一轮创国家文明城市工作,9月份部署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创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其中对私搭乱建、违章建筑进行了集中整治,啃下了许多“硬骨头”,保障了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百发居委便在其中。 “这 个村居的主要问题是村情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特别是侵占集体资产问题非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了,就不可能启动改造。”厉建伟告诉记者。 “去年 10月16日,北京路街道组成了30多人的工作队驻村蹲点,对拆迁改造和‘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压茬进行,把所有的问题都理清楚,欠集体的必须 交回来,维护公平公正。目前,一次性签订协议率达99.2%。” 百发居委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伟告诉记者。 此外,通过张伟记者了解到,剩余没签协议的村民表示,一时不拆是因为有问题需要搞明白,“我们是尾子户,但决不当钉子户”。 “截 至目前,全区有69个村(居)列入市城中村改造计划(占全市71%),48个村已启动改造。2015年,包含合村、后大洼、前大洼在内,全区共签订、拆除 1847处房屋。在2016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确定了城中村改造计划,按照‘三年攻坚、五年收官’的要求,今年将重点推进27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 东港区城改办工作人员卢昌杰向记者介绍。 城中村改造,最 大的瓶颈是资金问题。“前几年城中村改造,大多都采用了村企合作的形式,由村居与房产开发商合作,房产形势好的时候无论是拆迁、补偿还是后期的房产开发、 建设都比较顺利。”卢昌杰坦言,这种合作形式受市场影响明显,资金充裕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资金链紧张,往往影响最大的就是村民的安置房,最直接的 后果就是村民无法顺利回迁。为解决资金问题,东港区积极探索ppp的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改造,公开、择优选择企业作为意向投资人参与城中村 的安置与开发,并将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以PPP的方式招引社会资金参与。 日照兴和置业便是这个情况,它是由日照新东港城乡发展公司(国有独 资企业)与兴业房产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一个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不仅是东港区,为了给村民吃上“定心丸”,各区县都成立了国有城投公司,结合国家对棚户 区改造的相关政策,借助城投公司平台融资,低息贷款长达25年。”厉建伟介绍到。 此外,东港区还将适时设立城中村改造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组织招商推介,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建设,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城中村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实现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多赢”的效果。(大众日报)